告别一个孟加拉人
实验室刚毕业的孟加拉博士马上就要回国了。
他拖家带口地来实验室最后收拾一次并道别。
这个夏天已经习惯了离别,我以为这一次也会平平淡淡地过去。
但是他走过来,眼中泛着泪花,伸出双臂。
接着就是大大的拥抱。
实验室刚毕业的孟加拉博士马上就要回国了。
他拖家带口地来实验室最后收拾一次并道别。
这个夏天已经习惯了离别,我以为这一次也会平平淡淡地过去。
但是他走过来,眼中泛着泪花,伸出双臂。
接着就是大大的拥抱。
最近偶尔会思考以后要做什么。
虽然总是会让一些中二的理想占据脑海,比如成为日本动画被压榨的底层劳动力一步一步向上爬(离这个梦想已经晚了十年);比如用低反射率的黑色布料包住全身当个夜行的蒙面义警(离这个妄想大概还少了几百斤的肌力,和打造飞行道具的一些资金)但是冷静下来还是能列出一些实际的选项。
目前来看,我并不喜欢在学术科研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尤其抗拒在中国这么做。
纯粹的知识对我的诱惑,比其他诸如名与利,宽裕的生活和幸福的家庭等事物要大得多。如果能永远躺在自己的世界里吸收宇宙过去和未来的各种思想瑰宝和自然奇观,对我来说是至高的幸福。
——但是这一点也不现实。
在一个雨夜,女生发现了一只瑟瑟发抖的小猫。
雨水打湿了它的毛,让它显得十分狼狈。
小猫大概有一个多月大,身边没有母猫。这让女生动了恻隐之心。
她用很好的箱子把猫装起,带到住处,并且给它喂食。
猫迅速恢复了元气,让人放下心来。
异常现象发生的那一刻,我还浑然不觉。时至今日我都无法想象,到底是谁,用什么手段,又是为什么,和我们开了这个地球玩笑。
我冲了澡,准备吃早饭上班。年初的倦怠已经一扫而空,连刚从卧室走出来的妻子也特别光彩照人,活力四射……咦?
我和一个长得和我一模一样的人对视着。
敲标题时犯了今年第一个错,就是把年份写成了2017。
没错,已经是2018年了,把去年的状态丢在一边吧!
——什么的,显然准备还不够充分。
不过谁叫我心态比较好,调整节奏什么的慢慢来,小事一桩嘛。
总之就是懒。
一转眼十二月也过去一半多了,完成了很多工作,但是也有很多任务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
眼看着日期一页页翻过而我却无动于衷,尤其这半个月来我仿佛被什么干扰打断,几乎静止。
其实干扰是不存在的。我心里明白是自己在主动拒绝。
为此有必要对于目前进行的工作任务做一个梳理。
春节之后就一直呆在学校,正巧父亲来杭开会,便趁着周五和他一起乘车回家。
在杭州东站看见了应该是认识的女生,但是她身边的男生不是我认识的那一个,所以并不确定,只是远远看着。一回头他们就走了,于是不再关心。
到家已是晚上十点,然而我还是和父母交流了一下这段时间以来的体会和问题,直至深夜。但是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结果,他们也没有在我的实验室呆过,自然没有处理我遇到的事情的经验。值得学习的仅仅是他们在处理职场人际关系方面的做法。
在家总算可以静心整理最近完成和将要开展的工作了。稍稍感觉到有些跟不上进度,而十一月也快过去一半。读了两篇文献,写了几个小脚本用于处理数据,却大概因为 Windows 系统字符编码的原因没有运行成功。
掏出了尘封五年的旧笔记本电脑,开机后确认了一番有没有遗漏的数据。一无所获。我本来是想找有没有早期的微博和 Twitter 备份的。
今天看《少女终末旅行》第五话。
开始千和尤找了一个屋子,准备留宿。
这间屋子简直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只有冷冰冰的水泥墙,空洞洞的水泥窗,灰蒙蒙的不知道什么材质的沙发,白惨惨的电灯泡,不知道在水管里躺了多少年的水(咦?)
两位主角瘫在沙发上,想象一个家的模样,设计了理想中床、书架、粮食架和暖气……夕阳西下,梦里什么都有。
然而这个家什么都没有。两位少女只能凭想象获得一时的快慰。她们真正的家,却只是没有屋顶,没有终点的旅途,重复着移动与寻找补给的日常。
此文内容为未发布的教材章节,含原创部分,请勿转载。
从来没正经写过教材的章节,语言难免不通顺,而且限于篇幅,并不能涵盖太多信息,写得比较像说明书。如果对此领域已有了解或有十分学习热情的朋友,建议参考 Wikipedia: Cytoscape 和 User Manual
Cytoscape 是由美国西雅图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开发并于2002年发布的开源软件,主要用于分子互作网络可视化和复杂网络分析。目前软件的最新版本是3.5.1。 Cytoscape 可以运行在各种操作系统平台上。官方网址: http://cytoscape.org/。
Cytoscape 需要在 Java 运行环境的支持下使用,因此在安装 Cytoscape 之前,用户的计算机应具备 Java (官方网址: https://java.com)。 Cytoscape 提供了不同操作系统平台的安装包下载,你可以按照自己操作系统的配置选择对应版本下载安装。
其实诸位如果有较强的把握流行话题的能力,在这件事上的熟知程度应该远胜于我。然而很可惜,我既不熟悉也不在意这件事情,甚至是被迫了解有关 油腻中年男、肥大中年女和恶臭男孩女孩 的故事。
起初我甚至没时间也没兴趣去查阅这件事的发起人是谁,但是为了明白大家讨论的对象,还是稍稍搜索了关键词,结果发现关键词之一已经跑上了国内社交网络的热搜,目瞪口呆。
如果说始作俑者的总结是微微嘲讽的幽默,那后来者们牵强附会的发挥可以说是充满恶意的泄愤了。其实发出鄙视的人应该注意到他们的鄙视标准在另一群人的世界中并不重要,而他们本身也有与被鄙视者相似的特性,而被另一群人所津津乐道。
人和人都是有些许差异的,但是从整体上看,任何人都差不多。符合人类公义的,对恶人的道德谴责应该成为社会风尚,但是把注意力放在嘲讽别人一些你不同的特质、生理缺陷、生活方式,用自己的价值观和偏见干预他人的,是一种无异于浪费时间的社交偏见表演。